(资料图片)
上海交响乐团在本乐季中一如既往推出重磅作品,彰显经典魅力——继以往的布里顿《战争安魂曲》、莫扎特《安魂曲》、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之后,前昨两晚,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乐团、携手中央歌剧院合唱团,由本季驻团艺术家女高音于冠群、女中音朱慧玲、男高音夏侯金旭和低男中音沈洋四位优秀歌唱家助阵,为申城爱乐者带来意大利国宝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旷世巨作《安魂曲》。
威尔第被世人公认为“歌剧之王”,一生中共完成了26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在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作生涯中,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歌剧艺术,将具有优良传统和高度艺术性的音乐艺术形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威尔第的《安魂曲》被认为是整个人类音乐史上有记载的1600多部《安魂曲》中最震撼人心、最真挚动人的杰作。虽然莫扎特、柏辽兹、勃拉姆斯、福雷等作曲家也都曾为此体裁创作传世经典,但威尔第的《安魂曲》却足够特立独行,作为一个以歌剧作品为人熟知的作曲家,他的《安魂曲》充溢着十足的戏剧性,可谓“安魂曲中的歌剧”。它有着音乐呈现上的超高难度,使全世界的交响乐团视为宝典而不敢轻易尝试;它亦能直达人的灵魂,给人带来心灵震撼。
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却依然“虽迟但到”。威尔第创作《安魂曲》的愿望最初萌生于1868年11月作曲家罗西尼逝世时。威尔第向意大利音乐界倡议,由意大利主要作曲家集体创作一部《安魂曲》。可惜这一热心的建议未得到作曲界同行的响应,最后只是威尔第自己身体力行完成的这部计划中《安魂曲》的结尾部分——《拯救我》。后来,威尔第投入到歌剧《阿伊达》的创作中,创作《安魂曲》的念头被搁置一旁。1873年5月,威尔第心目中另一个“意大利的光荣”——作家、诗人曼佐尼辞世。在曼佐尼墓前,威尔第埋藏在心中的创作愿望再度燃起:以一部伟大的《安魂曲》来追念这位不朽的民族英雄。在曼佐尼去世一周年的时候,作曲家本人指挥120人的交响乐团和100人的合唱团在米兰马尔谷大教堂完成作品首演。随后这部《安魂曲》在欧洲各地流传开来,成为与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并驾齐驱的19世纪最伟大的宗教题材合唱作品。
灯光渐暗、悄无声息,在全场屏息中,《安魂曲》第一乐章以极弱的力度渐渐展开。接着,在加弱音器的大提琴微弱的下降音形后,弦乐奏出A小调和弦,男高音夏侯金旭和男低音沈洋柔和地用拉丁语唱出“安息”二字。女高音于冠群背谱演唱,当她肃穆地唱出“天主赐予他们永恒的宁静和安息”,与乐队第一小提琴颇具感情的旋律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交响乐和人声混合的声响,起伏回荡在上交音乐厅竹编敷面的反射板和用北海道柏木制成的舞台地板……在整部作品中,第二乐章的变化最大,速度、拍子、音形都有较大变化,对于独唱者、合唱团、乐队而言是需要“久经考验”的。担当合唱的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合唱团之一,和上交的配合浑然天成。整部作品小号的运用充满仪式感,除了常规的声部排序外,另有四把小号分别被安置在观众席后侧的左右两边。第四乐章在小号的引导下,男高音夏侯金旭喊出“圣哉,圣哉”,合唱的女高音在双簧管伴奏下唱出“安息日的主”……声音在以木制为主的音乐厅空间弥漫,静谧感和安详感油然而生又攸然而逝。
山河记取,国民怀念。威尔第去世时,米兰城里有数十万市民组成了浩大的送葬行列,大家用“思绪乘着金色的翅膀飞翔”(选自于歌剧《纳布科》)为这位意大利音乐大师送行。威尔第的《安魂曲》不仅是同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并驾齐驱的19世纪最伟大的宗教题材合唱杰作,而且在情感、内涵及价值上俨然已成为人类伟大精神的赞美和体现。著名音乐评论家查尔斯·奥斯本曾这样评论:“虽然《安魂曲》的拉丁文经文是面向死者的,但威尔第的音乐却是写给活着的人的。”
正逢詹姆斯·卡梅隆的代表作《泰坦尼克号》上映25周年之际,笔者有幸在IMAX激光影院重温了这部佳作。影片的高潮部分,在泰坦尼克号彻底沉没之前,小提琴家哈特利和其白星弦乐四重奏的另外三名同伴放弃了逃生机会,拉完了《Nearer My God to Thee》,用优美婉转的琴声为经历灾难的人们默默送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份坦然和勇毅,和威尔第《安魂曲》所表达的境界如此相仿——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未知和恐惧,音乐仍能给予我们勇气、恬淡和安然。(茅亦铭)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欧洲机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